压铸铝氧化本色的核心是通过针对性的前处理和氧化工艺,平衡防护性能与自然外观,需重点关注压铸铝的成分特性和表面缺陷对氧化膜的影响,才能获得均匀、稳定的效果。

压铸铝与变形铝(如铝板、铝型材)的成分和表面状态差异大(压铸铝含硅量高、表面易有气孔 / 缩松),氧化工艺需针对性调整,否则易出现膜层不均、发灰、局部无膜等问题。
核心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:
1. 前处理:决定氧化膜质量的基础
压铸铝表面常残留脱模剂、油污、氧化皮及压铸缺陷(如飞边、毛刺、气孔),前处理需彻底清洁并优化表面状态:
除油:优先用碱性除油剂(如氢氧化钠 + 表面活性剂)浸泡或喷淋,去除脱模剂和油污,避免氧化时出现 “油点”;
酸洗 / 碱蚀:
酸洗(如硝酸 + 氢氟酸混合液)可去除表面氧化皮和硅颗粒,但需控制时间(通常 30-60 秒),防止过度腐蚀导致表面粗糙;
碱蚀(如低浓度氢氧化钠)可溶解表面疏松层,但压铸铝含硅高,碱蚀后易形成 “硅浮”(硅颗粒残留),需配合硝酸出光工序去除,否则氧化膜会出现暗斑;
活化:用稀硝酸或硫酸处理,使表面呈均匀的活化状态,确保氧化膜生长一致。
2. 阳极氧化:控制膜层厚度与均匀性
压铸铝氧化通常采用硫酸阳极氧化工艺(成本低、易控制),关键参数需严格把控:
电解液浓度:硫酸浓度 150-200g/L,浓度过高会加速膜层溶解,过低则膜层生长缓慢;
温度:控制在 18-25℃(需水浴降温),温度过高会导致膜层疏松、易脱落,且色泽偏暗;
电流密度:1-2A/dm²,电流过大易使局部发热,导致膜层烧焦(呈黑色斑点);
氧化时间:根据膜厚需求调整(通常 10-30 分钟),膜厚需控制在 5-15μm(过厚易因压铸铝表面缺陷导致膜层开裂)。